李朝阳,男,汉族,出生于1970年,河南人。
李朝阳医生出生在一个中医世家,其曾祖父李向荣(名玉生,号欣菴)老先生出生于光绪二十八年(1902年),那个年代的医生可谓凤毛麟角,患病能得到医治的非官即富,老百姓有病只能饱受病痛折磨。本来在私塾教书育人的李老先生,看在眼里、急在心里,立志弃教从医,当一名普度众生的好医生,让老百姓都能看得起病。凭借他自己深厚的文化功底,加上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,四处借读医书、登门求教,不懂之处虚心向前辈请教。经过几年理论学习与实践的积累,治愈病人越来越多,渐渐小有名气,上门求医者络绎不绝,终成一方名医。成名之后,好多病人慕名而来,因为当时的医疗风气不好,上门求医者要么赶着马车,要么抬着轿子,还要拉着粮食才能请得动医生。但他老人家从来不收人家物品,也不从乘坐人家马车,步行紧随其后。有需要针灸的妇女,总是隔衣行针,不谋其面。他老人家常对后人讲:凡有人应诊,必摒弃一切杂念,不管贫富、老幼、妇儿、美丑,皆一视同仁,把病人当亲人去精心诊治;在行医生涯中不得抬高自己、诋毁同行,应取长补短、虚心讨教。建国初期,国家处于非常困难时期,医疗条件很差,所以国家大力发展中医事业,扶沟卫校也应运而生,但是没有中医老师,李老先生临危受命,又重拾教鞭,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中医人才。老先生一生忠于自己的医生职业,直到耄耋之年,晕倒在上班途中,才不得不停止自己的行医生涯。李朝阳二爷李文善(我医院退休职工)先生、及其父亲李洪千先生不忘前辈的殷殷嘱托,虽都是古稀之年,但是仍然白首伏案、开方施药,为治病救人发挥自己最后的光和热。
看到先辈们为病人解除病痛之后得到的尊重与爱戴,以及他们为社会做出贡献后自身价值得到的充分体现,受家庭熏陶的李朝阳立志学习医学,当一名合格的基层医生。耳闻目染让上小学时的李朝阳就能把《药性赋》、《汤头歌》背诵的滚瓜烂熟。在从小接受先辈医学传授的基础上,高中毕业后又先后在扶沟卫生职业中专、南阳理工学院中医系学习五年,他自己的诊所——扶沟县城关镇花园卫生所也于1997年在自己的家门口挂牌开诊。
开诊不久,他就托人把“士先器识而后文章、医先品德而后学问”的祖训做成牌匾悬挂在诊所,并把“医风求诚、方术求精、病人为友、道德为师”这十六个字作为自己行医道路上的座右铭。诊所初始阶段就他和他爱人何茹两个人工作,他常常给爱人说:医生的本职工作就是为病人服务,一定要把服务放到第一位,治病救人是我们的天职,私心不能太重,不能把病人当成砧板上的肉任意宰割,要在咱们的能力范围之内尽量让病人花最少的钱、产生最小的副作用、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。他是这么说的,也是这么做的。那些年几乎所有诊所都是靠给病人输液盈利,但是他感觉这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,所以有病人抱着被子到花园卫生所输液,他都会费好多时间去给病人耐心讲解能吃药不要打针、能打针不要输液的道理,口服中药,也可以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。有好多病人理解了就欣然接受,但也有好多病人不理解,会悻悻而去。病人走后,他的爱人也不理解他的所作所为,总会抱怨几句,常挂在嘴边上的那句话就是:你天天这么做,病人不理解,你又没钱赚,我们娘儿几个以后就跟着你喝西北风吧!一旦出现个这种囧境,他又不得不拐回来苦口婆心的去做家人的思想工作,他说:咱们为人处世一定要有自己的原则,不能一叶障目去做违背原则的事情,虽说我不能让所有人都改变他们的求治观点,但最起码在我能接触的病人中,给他们讲解不同的治疗方式会产生怎样的利害关系。现在,为了让病人更方便的服用中药,他们打破传统的煎药方法,购买用先进的煎药设备,封装不同的剂型,让成人、儿童都能很愉快的接受中草药的治疗,而且大多能达到意想不到的医治效果。好多病人痊愈后都会很惊奇的说:真没想到,得了病在花园卫生所不打针、不输液居然也能达到如此好的治疗效果。病人出门时好多都会由衷的说声:谢谢你,李大夫!
2000年夏天,由于连降暴雨,扶沟县城北部遭受内涝灾情,他的诊所也未能幸免,浸泡在雨水当中。当时家家户户的饮用水都来自自家的压井,做好井水的消杀工作是防止灾后疫情的首要任务,他已经顾不上照料自家诊所,开始挨家挨户进行压井灭菌消毒,每天反复进行这项工作,直到雨水退去。本可以好好休息几天,但接下来他又向疾控中心申请新的工作——过水的地面以及坑洼地带的灭菌消毒,顾不上自己连日浸泡肿烂的双脚,背上喷雾器又开始新的任务,有人劝他,你的任务已经完成了,何必在自己找苦吃呢?他说,苦点累点没啥,只要灾后不发生疫情,老百姓不受病痛折磨,所有的劳累都不足挂齿。
在他诊所附近有了两家养老院,因为里面大多是行动不方便的老人,所以他会抽空为入住的老年人去免费体检身体,如有老人患病,他会放下手头工作,第一时间去为他们诊治,而且从来不收出诊费用。
他的诊所不远处有一座垃圾中转站,看到环卫工人卸完垃圾没有地方歇歇脚,他就在自己诊所房子旁边腾出一小块地方搭建一条长凳,让他们劳累之余,可以舒舒服服的坐在上面休息一下。天气热了他还给环卫工人送去矿泉水、风油精帮他们降暑解渴。
2017年扶沟争创文明城市,开展“两创建、一整治”工作,看到路口卡点辛勤的志愿者,作为医务人员,他感觉自己也不能袖手旁观,就带领诊所工作人员,逐个卡点为志愿者送去矿泉水、风油精、藿香正气水,为志愿者防止蚊虫叮咬以及解渴降暑尽自己一点爱心。当时扶沟电视台也在跟踪采访,但他觉得都是分内之事,是自己的本能使然,没必要拿此事往自己脸上贴金。扶沟电视台有一档《家风》栏目,在全县范围内寻找行业标兵,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道德风范,作为基层医疗行业,最后电视台把他和他的花园卫生所作为采访对象,在为期两天的节目录制过程中,节目组工作人员有个问题一直想不通:人家都是把锦旗高悬墙上,而李大夫却把锦旗压在箱底?他说,锦旗只能代表过去的荣誉,是病人对自己医术的认可,不能拿它当成炫耀的资本,更不能拿它当做招揽病人谋取私利的手段。这次采访结束后,《家风》栏目组工作人员有感而发:通过两天的采访才真正理解什么是“医先品德而后学问”、才知道为啥病人出门时大都会由衷的说声谢谢、才知道医患关系在他们那里会是如此的融洽……
花园村李氏中医创始人李玉生,字向荣,号欣庵,出生于清朝光绪二十二年(1896),年轻时候本来是一位私塾的教书先生,因为那个年代缺医少药,请比较有名气的医生出诊条件很苛刻,要么送大烟,要么抬大轿,一般老百根本看不起病。老人家看到这种情况,深刻体会到老百姓看病难,他暗下心,一定要改行学医,为广大老百姓治病,他多方借读医书,能把《黄帝经》《濒湖脉诀》《神农本草经》《伤寒杂病论》等名著倒背如流,并拜访当地名医,勤学苦练,终成一方名医。成名之后,随着他的名气越来越大,慕名而来的患者络绎不绝,凡是有赶马车或者抬轿来请的老人家出诊的,他老人从来不坐,都是跟在后面去给患者治疗,给年轻妇女针灸都是隔衣取穴,老一辈医生们的高尚医德在他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。第二代传人李文善先后在大新卫生院、城关镇卫生院工作,第三代传人李洪千虽已耄耋之年仍伏案行医。第四代传人李朝阳在深得先辈教诲的基础上,又先后在扶沟卫校、南阳张仲景国医大学学习深造,秉承“医风求诚、方术求精、病人为友、道德为师”的祖训尽心尽力为一方老百姓解除病痛。
李朝阳作为特约嘉宾去年参加中央电视台第七套《加油!好医生》节目录制,让大家印象最深的是抢答环节第二题,现场15位嘉宾,14人选择A,唯独李朝阳选择D,结果答案就是D,后来有人问他:全场都为你捏把汗,你就那么有把握?他笑了笑,自编了一个顺口溜回答大家:‘’不学习、没底气、人家选A,你不敢选D”。当天现场节目到最后阶段,李朝阳医生即使最后一题不作,奖杯也是他的囊中之物,但他还是认认真真、一丝不苟的把整道题完整写完,节目临近结束时,主持人韩非由衷的说了一句话:李朝阳医生做事的态度很端正,很敬业。
在做好本职工作,不断提高自己业务水平的同时,他也时刻把“帮扶贫困”装在心里,凡是附近的贫困户,他都免费施药,不计成本,深得老百姓的拥戴。
现在他的两个儿子也在学医,他把治病救人不仅仅是当成自己一辈子的事业,更是当成了祖祖辈辈的事业。
参加活动:
CCTV-7栏目“加油、好医生”优胜奖
周口市最佳基层名中医
新加坡诊所运营高级培训班学员